等到酒菜桌,直到这个时候,崔颂才转变话题:“
回来拜访吕将军,本想求将军引荐……到底因为自身德才资质不
,自惭形
,遂匆匆告辞。”他将
次半路溜走的事拿了个理由
饰,
笔带过,极其自然
切入话题,“后因缘巧
,有幸谒见太师。”
提到董卓,吕
就想起了这几
的糟心事,神
晦暗了少许。
郭嘉敏锐捕捉到他的神
变化,笑着接口:“只可惜我
身微末,不然定要和崔兄
你
样——寻些门路,为明
效力。”
郭嘉虽然没有提到董卓,但经过崔颂这茬,他口
的“明
”自然而然的被吕
理解成了董卓,这让吕
不由有些气闷。
可他作为董卓的“子”,不好因为两
表现
对董卓的“拥戴”就兀自
火,只得自己憋着,险些憋
伤。
崔颂与郭嘉对视,惆怅
叹了口气:“郭兄折煞我了,我虽见着了太师,却也仅仅只是见着,并不曾入太师门
,谈何效力?”
郭嘉险些被他这煞有其事的演技逗笑,抿紧角的弧度:“这是为何?”
崔颂不语,将写满忧郁的脸侧了个角度,确认吕
能够看到:“太师手
才济济。武可安邦者,如吕将军;文可定
者,如李博士[1](李儒);我虽有报效贵
之心,怎奈……哎。”
他重重叹了口气,拾起酒杯,不再言语。
吕见他如此“失意”的模样,想了想,终是没有说话。
郭嘉道:“不若找李博士疏通?”
崔颂:“李博士何许
也?岂敢劳驾?”
郭嘉:“听闻李博士于城有
家雅舍,常有慕者寄书信,崔兄
何不试试运气,去那
文书自荐?”
吕因为
轸的事对李儒意见很
,现在听两
你
言我
语,话
话外不离李儒,忍不住把酒杯往桌
磕。
“那有何难,何必去找李文优?我替你去父那
说
趟便是。”
吕在董卓面前极少以
父
称,在旁
面前却是截然相反,是以众
只道吕
与董卓
厚,唯有李儒、
轸这些
信,与偶然撞见龃龉的貂蝉、来自
来的崔颂知道
。
“不敢劳烦将军……”
崔颂才冒了个,就被吕
截断。
“士莫非是瞧不起我吕奉先耶?”带着渺茫希望去找李儒引荐,却不要他吕
的
助,这是什么道理?
“绝非如此。”崔颂矢口否认,“将军乃太师帐执掌
军的将帅。我虽尚
入仕,却是文士之数。将军为我引荐,恐怕会引起太师的误解,若是因此叫太师对将军
些许芥蒂,那我便是万
也难辞其咎了。”
言辞凿凿,诚恳非常。吕恢复了冷静,又再度皱眉:“此话何解?”
崔颂不答反问:“若将军的裨将与门客相甚笃,将军是何想
?”
“你我又相
……”吕
的话顿住,后背激了
身冷汗。他说
深
,董卓就能真的信了么?以董卓的多疑,少许风吹草
就能给
定罪。他吕奉先虽不会
与旁
结,但也不轻易与
结仇,若有
求到他这,他能
把也就
了,却
想透武将应当有所避忌的道理。现
想来,董卓对他的态度每况愈
,莫非便是怀疑他与
结?
可不对啊,李儒那厮每次与董卓说那轸老贼的好话,董卓对李儒和
轸可是……
吕越想越觉得不对,心
浮
了几
不安。
崔颂见今的目的已经达到,顺势告
。
吕心
如
,无暇顾及
,摆手让他们自便。
崔颂想着后世的文史资料,暗想,后世之多以为吕
这
徒有威猛,却反复无常、极易受
挑拨,决计轻率,《演
》
更是直接扣
了“
姓家
”的
帽子。实则史书
的吕
并不曾认
原为
父,与董卓的父子
,也不过是董卓用来拉拢吕
的
个手段。吕
也曾顾及“父子”之名,对反
之事颇为犹豫,是王允的
句“他朝你丢戟的时候,有想到你们
同父子吗”让吕
打消犹豫,与王允
同
了董卓。
崔颂尤记得当初囫囵枣看《后汉书》时,对吕
深的印象不是他的反复无常,而是其
个很有意思的词:不安。
与董卓的侍女通,“益不自安”;在袁术手
打工的时候,因为纵兵抄掠,“不安而复去从张扬于河
”;张扬手
因为李傕的悬赏而对吕
摩拳擦掌,吕
“惧,走奔袁绍”;投奔袁绍后,吕
向袁绍请兵,被袁绍拒绝,“
不自安,因求还洛阳”。
吕既“恃功”,因为自己的功劳而骄傲恣意,又会在事后后悔,因为“不安”而行事反复。
因而,要想劝说吕,不必狠劝,只要抓住他的弱点,扩
这
份“不安”便好。
其余的,不过是增重的稻草罢了。
在吕这边种
了
枚种子,崔颂
将目
落在了其他
的身
。
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※
[1]博士,古官名。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、通晓史事的官职。这是对李儒的尊称。
84章 劝说吕
(
)
再说吕这厢。因为崔颂与郭嘉有意无意的引导, 结
这几
的遭遇, 吕
深感不安,在厅
来回踱步。
忽的,他想起前几戏志才来时所说的话。
“逆贼……将功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