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254

置政行,有忽然问郭嘉:
  “荀文若为汉臣,我非汉臣乎?”
  旁边信皆冷汗涔涔,唯郭嘉岿然不
  “何扰?如今尚为汉之,我等皆为汉臣,何须分辨?”
  曹哈哈笑,不再提及此事。
  正在曹霸业风得意,个略有些不如意的时候,他的老朋友许攸来替他“忧解难”。
  许攸见到他,就拍着他的肩膀,意味深长道:“孟德,看看这邺城,没有我,你进不来啊。”
  曹及其信:……
  曹正烦心荀彧的事,闻言皮笑不笑道:“正是,子远之功劳,我怎会忘记?”
  他不想之谋,叫找了许多珠宝、,丢去许攸府,让他闭嘴。
  没过多久,许攸又跑了过来:“我听到有说,官渡之战,荀达(荀攸)与崔子琮(崔颂)功不可没。这可真没道理,如果没有我,孟德如何取得终的胜利?”
  曹正研究着朝的异,没空理会许攸,闻言,心对他甚为厌恶,摆摆手敷衍道:“我自不会忘了子远之功劳。”
  于是给许攸丢了个官职,试图让他闭嘴。
  过了几,曹设宴宴请功臣。许攸在其列,见曹给众敬酒,却个提到自己,心略有不
  趁着曹语落,还接话,他率先举起酒,对着曹道:
  “这杯酒,孟德当先以敬我。没有我,你如何能打败袁绍、占领邺城?”
  知的众变得分奇怪。
  许攸无所觉,因为“功劳”而有些飘飘然,痹了心智的他,只觉得曹并没有对他的“功劳”放在心,只好次次反复提醒。
  ——曹阿瞒,你没有我许攸,如何有得今?不早成了丧家之犬了吗?
  曹见他行事如此,脸沉。
  作者有话要说:  [1]10字自《》。


152章 侄
  许攸以谋逆罪被诛。消息传来的时候, 荀彧正与崔颂商讨事。
  待问明前因后果, 荀彧久久言。
  那, 得知荀彧忽然被圣召入,崔颂隐约察觉到其的暗。他立即拎了壶酒,在荀彧家等候。
  荀彧归来后,虽面与平无殊, 但以崔颂对荀彧的了解, 他能察觉到荀彧藏在平静表象的重重心事。
  不管曹是“初心已改”,随着霸业的渐成而了匡扶汉室的志;还是“野心初显”, 从开始就有了不臣之心,直到此刻才逐渐——他与荀彧之间,已然多了条清晰可见的裂痕。
  若维持现状, 不去触碰那道裂痕,或许还能保持表面的平和与宁静, 延续臣之谊。
  反之,旦有拿锤子在方轻轻敲打, 细小纹路便会不断扩散,直至将裂。
  而这拿着锤子、顺着裂纹敲打的, 正是汉帝刘协。
  对于刘协这位末朝皇帝,崔颂有过好奇, 有过同,却从起过效之心。
  自小接受现教育的他,知权而不知皇权,哪怕穿越到封建朝, “入乡随俗”,意识深也对皇帝这称呼起不了任何敬畏之心。
  荀彧则不同。
  多年的相,既让崔颂深刻了解了荀彧这位知,亦解开昔阅览史书时的疑惑——
  荀彧善德忠志,行君子之风,正无为曹引荐各种才,即便是在陈背叛、面楚歌的恶劣条想过叛离,反而强敌,力挽狂澜。
  能在所有都迎的关“秉忠贞之诚,守让之实[1]”这句话的荀彧,践君子之言而改志,至绝。
  然而崔颂知道,荀彧并非迂
  能提“奉子以令不臣”的张,明他的心比任何都要清醒。
  朝更迭,德终始,盛极而衰。这是历史亘古易的势,读《尚》书的荀彧不可能不知。
  他所忠于的,并非、早已朽、无力回的旧王朝,而是他自己的理想,坚守的德,不为外物的本心。
  他曾以为曹是他的同道者,不求回报追随,不计守。
  可他现,曹与他坚持的道并不致。
  ……又或许,他们曾经致,但曹终改变了初的信念。
  行百步者,止于。荀彧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之道,却在极尽穷途后现,切不过是他的空想。
  他的理想再也无实现。
  这才是荀彧后忧悒而的真相。
  刘协少而聪慧,善于辩。他看见了荀彧的坚守,看他与曹看似默契相融,实则格格不入的理念,果决手,扯开之间的帷幕,荀彧选择。
  若无意外,终的概会与历史记载的样,曹为王,与荀彧决裂,荀彧信念尽失而
  可崔颂并不想让荀彧
  没有那么多“惋惜”、“正”的缘由,仅仅因为荀彧是他的至好友。
  “文若,你追随司空多年,应当比其他了解他。”
  荀彧其实什么都知道,比任何都了解问题所在。他的心结不在于曹和刘协的任意方,而在于他自己的志。
  旁无从劝解,更无资格

地址发布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
【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】
【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】
【一路陪伴…感谢有你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