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282


  荀攸续道:“子琮之所忧,我之所忧也。叔父诚若赤子,承周之道化,然此路崎险,辄深渊万丈。今叔父尚可并行,然曹心怀远直取陵,举鲸。若南北归定,成祖之业,不过间……以叔父之脾,势不会俯妥协,若曹执意走问鼎之道,叔父将何去何从?”
  “揆度理,泊船而自直。”
  荀攸见荀彧安然跽坐,神夷易,腔言语堵在膛,化为叹息。
  叔父外柔而韧直,从不为外物、外言所
  他既心有了断定为“正确”的道路,定会坚定不移顺着这条道路走,绝无回的可能。
  无意从荀攸面浮现的黯然被荀彧捕捉,荀彧再为荀攸斟酬了杯,低声道:
  “达之心意,彧珍而重之。达暂且心安,彧心有数。
  “况……陵之战,曹兴许能胜,倘若在此时进侵,败立现。”
  闻言,荀攸并毫讶异之,仿佛早有预料。
  但他亦赞同荀彧的话。
  “尚有分胜机。”
  “若曹曾急功近利,只训练了数月军,便征伐;若转任军师,留守后方;若奉孝、子琮尚在;若曹信重刘子扬(刘晔)、贾文和(贾诩)等,则这分胜机,或有定论。”
  荀攸在言语。
  仿若语成谶。曹占领荆州后,不听贾诩的谏言,只稍作整顿,便鼓作气击败。然则初战不利,军将士不习土,士气衰,又被孙、刘军联手施计所破,终兵败赤壁。
  回程至半途,曹军再染时疫,伤惨重。
  曹命烧船,望着前的疮痍之景,他仿佛终于从连年胜战、称霸长以北的意气风,不由惝恍汍澜,泪衣衫:
  “若非……”
  种种若非,种种如若。
  他畅述心怀,可身边竟然连个倾吐真心话的都无,终究咽之憾,失声恸哭:
  “若奉孝与子琮在,不使孤至此[1]。”
  木行走的军士皆望向哀恸难止的帅。
  曹心知自己绝不可哭此战之败,顺着另层悲痛,呜呼道:
  “哀哉奉孝!痛哉奉孝!惜哉奉孝![2]忉哉子琮!怛哉子琮!憾哉子琮!”
  呜呼过后,泣不成声。
  众军士从惊醒,听到深切哀痛的呜号,均被引悲怆,黯然哽咽。
  犹有余力的军士抹去面的泪,借此泄,从,互相搀扶着走完归程。
  被连番的胜战痹了慎微之意,以为己军能常胜无败、往无前的又岂止
  兵无常胜,瞬息万变。
  即便占据兵力的优势,若不能全力持战,亦会败北。
  如昔的袁军,如今的他们。
  见众军士面的木然尽数褪去,曹沉重的心绪略松,命众军原休憩,稍作休整再继续赶路。
  作者有话要说:  [1]“奉孝在,不使孤至此。”引自《志》
  [2]前12字引自《傅子》


173章 番外
  建安年(212年), 皇帝刘协突然旨, 特许曹“赞拜不名,入朝不趋, 剑履殿[1]”。这个旨意仿佛个信号,承认了曹的特殊位。
  即便有前朝萧何的“君臣得宜”在前, 众却是另番估量——昔董卓亦封侯拜相,“赞拜不名,剑履殿”。曹如董卓那般狂肆张扬,可他今位,与昔的董卓不分轩轾。
  在皇权与相权,旧央与新霸的争锋,刘协终究能力挽狂澜, 救汉室于倾颓。
  朝诸臣心明清,有那心思络、知曹心意者,当即提议曹、称王,弘扬威德。
  新任军师祭酒董昭率先谏言, 久, 群臣劝进。
  荀攸着家族那方的压力,暂且按兵不
  荀彧更是对此词。
  曹若有所觉,迟迟纳劝进之言。
  然在参会, 他毫不避忌询问荀彧关于此事的看
  与会的文臣尽皆沉默, 无声喘气。
  所有皆知曹想要的不是荀彧的意见,而是他的表态。
  荀彧面变,仿佛他听到的问题, 只是诸如“院有几棵树”之类的寻常提问,无有任何惶惑。
  “丞相兴兵以匡朝宁[2]——”
  左郎将曹昂列:“丞相何不效仿周?”
  众本屏息聆听荀彧的言,突然被曹昂横刀而入,径直打断,时间有些怔忪。
  曹不悦道:“左郎将若有异议,亦需等荀侍说完再提。途置喙,岂是君子所为?”
  对于曹的训斥,曹昂毫无惧意,反而佚笑:“董祭酒提议已有数,其间荀侍有任何进言,显然无话想说。既无话要说,丞相何必相?倒是昂,有肚子的话不吐不快,还请丞相予以教。”
  当着众府臣的面被子拆,曹气得不轻。然而曹昂是他器重的长子,又是由正室抚养,分格外不同。又思及宛城战,长子为救自己险些丧,曹忍了又忍,不好过多申饬,沉着脸道:
  “左郎将尽可畅所言。”
  见曹怒,作为心腹抢手

地址发布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
【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】
【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】
【一路陪伴…感谢有你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