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一

    王

    约在年前,读初时我就记住了“蔡藩”。那时正沉于武侠,为了了解武侠侠的背景,开始读历史演。虽然蔡氏的书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确实深了些,但也能囫囵来。蔡藩恰恰又与我当时的班任杨藩先同名,我才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。

    后来,我到“北图”查了蔡藩的经历,原来蔡先是鲁迅的同乡,他们都是浙绍兴府。鲁迅是绍兴会稽,蔡是绍兴萧属于绍兴府,两名也很相近,鲁迅叫樟寿,蔡藩叫椿寿。绍兴文多笔力雄健,鲁迅知,蔡藩的史笔也不逊,创作峰也很相近。鲁迅创作峰是1927年到1936年这年,而蔡藩也是从1916年到1926年年写作了11部历史通俗演,从前汉附秦朝、后汉附年,时间跨度2166年,总600余万字。

    讲了这么多鲁、蔡相同或相近之,是不是说两者就是同个营垒的写作者呢?当然不是。虽然蔡藩只比鲁迅年长岁,还比鲁迅晚去世年,但却是两个时。蔡是传统的文,受的是旧式教育,读的书也是传统的“经、史、子、集”之类,在清朝还有过功名——秀才14岁考,还到北京参加过优贡考试1905年废科举后对秀才安慰的考试,并被分为候补知县;而鲁迅绍兴老家,进的就是新式堂——堂,后来到本留,先医,后在京研究文艺,开始创作,是新型的知识分子。

    经历了和团运和庚子事变1900年,整个家面临着被列强瓜分的危险,此时无论是忧的传统文,还是追求新的思想意识、正在经历着蜕变的知识都在关注与思考如何挽救危与救问题。蔡藩正是位传统的忧之士,他思考的结果是用历史启众。清的龚自珍曾说:“,必先去其史。”《龚自珍全集·古史钩沉论自古重视自己的历史,自明科举以“股取士”以来,史越来越不被世俗重视。像《儒林外史》所写的了进士的范进连“苏轼”是谁都不知道,这点也不奇怪,因为史与科举考试、特别是仕途没多关系。

    清廷自“废科举、兴校”以来,新盛,史更是雪加霜。利用先贤救图存的事迹与神,激,从而拯救华。这是些传统文的想。著名谴责作家吴趼曾“愿编写历史”,并撰写了《历史总序》和《两晋演序》,用历史教育众。可惜,时不我与,吴趼不久因病去世,其计划自然便夭折了。他所遗留的“愿”是与其思想意识接近的蔡藩完成的。

    蔡的部“历朝通俗演”是《清史演》,当时还没有部完整的清史《清史稿》印于1928年,这部书应该说是部开创的。写此书的直接力,是他对清之后有些仍然沉于帝制、甚至企图复辟帝制的不满,另外也有总结清王朝百多年经验教训之意。

    蔡藩的这套“历朝通俗演”基本是从后往前写的,他从清史写起,其后是:史、明史、史、宋史、唐史、史、南北史、两晋史、前汉史、后汉史,由海会文堂新记书陆续印行。时间是1916年7月到1926年9月。会文堂是用有纸石印、线装,很廉价。20世会文堂本还很多,充斥于旧书店、旧书摊。藩之孙蔡福源用个字概括了这套书的特:“朝多,物众,篇幅长,跨度绪繁,事杂,史料实,详略当,连贯好,意浓,趣味强,易,引力,印象深。”《蔡藩研究·我的祖父蔡藩》此书,就风行全,销售至“万”。这在当时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印数。普通书籍,每也就印个两千册。

    蔡藩这套书所贯穿的思想旨在传统文群体应该说是先进的。曾说传统文化既有“封建的糟粕”,也有“华”。华之值得重视的应该是本思想。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“惟邦本,本固邦宁”;孟子所说的“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,“君之视臣如草芥,则臣视君如寇仇”。蔡藩在“历朝通俗演所竭力张的正是孔孟所倡导的。他把儒家倡导的尧舜之治和仁政说归纳为“开明专制”,他倡导“开明专制”摒弃“绝对专制”。

    尧置谏鼓,立谤木,舜询岳,咨牧,禹拜昌言,汤改过不咎,周有询群臣询群吏询万的制度,简策传,至今勿替。可见古时的圣帝明王,虽然尊为子,管辖州,究竟也要集思广益,依从舆论,好所好,恶所恶,才能长治久安,位升平子,贻谋永远,传及子孙。看官听说!这便是开明专制,不是绝对专制哩。

    《前汉演

     【啃书虎www.kenshuhu.com】

地址发布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
【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】
【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】
【一路陪伴…感谢有你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