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奇妙的安排

    

    新任翰林浩从任尹始就在翰林院现过,而前任两个翰林士张璁和贾咏,被调外被调阁,现在翰林院时间没了翰林士坐班。

    就连修书之事,时间都于群龙无的状态。

    没,李廷相、顾鼎臣等联名奏,请求皇帝置翰林院事务,尤其是确立谁来掌院。

    不定非要翰林士掌院,侍读士和侍讲士也不是不可以,总不能像现在这样把翰林院掌院的位置空在那,难道真不把翰林院的当臣子吗?

    在得到反馈后,并没有催浩,而是在次朝会议题,选拔新的翰林选。

    “……朕先前就提过,现在不过是旧事重提,如果没什么意见的话,还是让桂萼来当吧。”

    态度坚决,来不跟商议,直接把桂萼提拔起来当翰林士。

    这引起翰林体系身的官员极不满,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列反对,礼部尚书书倒是先走了来,恭敬道:“陛,翰林士关系到朝廷体统,应当以经验富的老臣前去执领,臣举荐吏部尚书杨清。”

    “啊?”

    此言,在场的皆震惊莫名。

    杨清入阁的传闻由来已久,在其还没回京城前,就有提过,这次杨清回朝会入阁,只是后来才确定接任吏部尚书,还几乎强行把乔宇给致仕了。

    现在杨清不入阁,却被举荐进翰林院当翰林士……

    有心自然会想,这不失为个妙计。

    杨清入阁,也不过是翰林院在费宏、刘、石珤和贾咏后边,那入阁有何意

    反倒是调任翰林士的话,既可以制衡浩,又可以执领翰林院,而且杨清还是“议礼派”成员,虽然只是个半吊子,但等于说杨清可以把翰林院的差事肩挑。

    而且但凡,基本就是杨去。

    相对于入阁后靠后的位次,其实留在翰林院比入阁更好。

    琢磨了,问道:“诸位卿家,尔等有意见吗?”

    显然书这提议,把给说了。

    琢磨了,杨清老是给他找烦,又频频向浩难,让其继续留在吏部尚书的位子可不行。

    虽然此进翰林院也可能会给浩造成困扰,但至少暂时耳根清净了。

    杨清就算再针对浩,但只要浩不去翰林院,他能把浩怎么着?

    把杨清调去翰林院当翰林士,皇帝也不问杨清自己怎么想,只笼统问在场的官员有什么意见,没得到任何回应。

    想想也能够理解,无论是,还是翰林院体系列朝会的官员,再或是寺之,他们都个想……杨清去翰林院挺好。

    杨清虽是老,能力突,但的问题是,他不是传统意的文臣领袖,文臣领袖应该是李阳、杨廷和、蒋冕这套体系传承来,接班应该是石珤和贾咏,怎么都不到杨清。

    你杨清可是“议礼派”,曾开表过支持张璁的言论,让我们怎么信服你?

    你去翰林院当你的议礼翰林士,比什么都强。

    “若诸位卿家没什么意见,那杨卿家就先以吏部尚书兼任翰林士,负责议礼之事,等旁的事都安好后,再对其官职后定夺!就这样吧。”

    等于是当朝决定。

    “陛!”

    杨听不了。

    倒不是说他对进翰林院当翰林士这事有什么意见,而是说他对自己去翰林院专司议礼有意见,更不能接受自己边当吏部尚书边当翰林士。

    这岂不是说……

    先前参劾浩占着茅不拉屎的典故,用到他自己身来了?

    道:“杨卿家,你是老,应该理解现在朝正值用之际,你在吏部尚书和翰林士的位子,都可以朕稳定朝纲,不必担心完不成差事,朕相信你。就这样吧!”

    等于说把杨清还没来得及提的反对意见,了回去。

    杨清气恼至极。

    但在皇帝如此压迫,他也没再说什么,只得黑着脸回朝班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早朝结束,过去恭喜杨清。

    身兼吏部尚书和翰林士,虽然只是个议礼翰林士,但这已够隆宠,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翰林院没个掌舵,名皇帝让浩掌院,但浩连个面都不,皇帝不给你掌院士的位置,你去了,那些翰林也只能听你的。

    但石珤和贾咏等对此表达了担忧。

    名阁臣回到文渊阁后,贾咏便皱眉道:“若以杨应宁导议礼的话,只怕会收拢不少心。”

    这才是护礼派的担心。

    本来议礼派只有张璁、桂萼、书、黄瓒和唐寅这般幸进之臣,就算有定影响力,也只能靠皇帝的支持才支棱起来,在士子以及间舆论形成

    但有了桃李满的杨清加持,以其在朝的巨威望,只怕很

【1】【2】
地址发布邮箱:[email protected] 发送任意邮件即可!
【感谢您多年来的支持】
【一起走过的春夏秋冬】
【一路陪伴…感谢有你】